首页> 全部小说> 小说推荐> 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白居易梁山伯:(番外)+(全文)

>

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白居易梁山伯:(番外)+(全文)

高平著

本文标签:

小说推荐《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是作者“高平”诚意出品的一部燃情之作,白居易梁山伯两位主角之间故事值得细细品读,主要讲述的是:《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一书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详细列举江西非遗项目,精选了数十种江西省九江市著名的非遗项目,进行较为系统地展示与介绍,彩色精装,极具史料价值、宣传价值、欣赏价值。江西九江的“非遗”资源众多,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本套书放眼全省,本册书聚焦九江,深度挖掘江西各地“非遗”文化产品,进行精细梳理和解读,浓墨重彩地表现出江西文化的厚重。...

来源:ygxcx   主角: 白居易梁山伯   更新: 2025-02-19 12:53:04

在线阅读

【扫一扫】手机随心读

  • 读书简介

热门小说《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近期在网络上掀起一阵追捧热潮,很多网友沉浸在主人公白居易梁山伯演绎的精彩剧情中,作者是享誉全网的大神“高平”,喜欢小说推荐文的网友闭眼入:主音常由上方邻音滑入,似深沉的呼吸所至。结束时伸展节奏,终止在主音上方五级音上,听来有如释重负之感。九江码头号子是历代码头工人喊出的“心声”,已入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及《九江市分卷》,系九江民歌中较有特色及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歌种之一。多少年来,它的风骨给音乐人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和动力,...

第3章

抬杠号子系抬重物转场时用,依体积、重量,有二人抬、四人抬、八人抬等。领呼对应,以小节传接,情绪铿锵,接力向前。慢号为四三节拍,多用在上坡时,有极度沉重感。入平地时用快号,四二节拍,稍显平和。作业时,根据场景可单用和连用,号子震天,步伐一致,配合默契。音调色彩为“羽化”的徵调式,依节上下递进,如漩涡状,坚韧、有力。主音常由上方邻音滑入,似深沉的呼吸所至。结束时伸展节奏,终止在主音上方五级音上,听来有如释重负之感。
九江码头号子是历代码头工人喊出的“心声”,已入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及《九江市分卷》,系九江民歌中较有特色及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歌种之一。多少年来,它的风骨给音乐人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和动力,深受九江人民的喜爱。九江码头号子见证了九江港的发展史,是九江文化繁荣的史料,从而为九江历史文化名城的评定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今天,九江港已走向世界,机械化代替了体力劳动,马达声代替了号子吆喝。从20世纪70年代起,浔阳江畔的码头号子逐渐由强转弱,无后人承接旧业。然而,号子声声依然在九江人们的心中荡漾。为抢救面临绝唱的优秀地方文化遗产,浔阳区组建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聘请专家讲课,筹措专项经费,展开普查挖掘,先后多次组织老工人座谈,深入民间采访、录音、录像,在此基础上建立系列档案,使其成为一部历史的教材,以教授后人,为专业人员提供实物资料,以便“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2009年,九江码头号子被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德安农事歌
德安地处赣北通衢地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尚书·禹贡》:夏禹治水,“过九江,至于敷浅原”。据蔡沈《书经集传》,敷浅原即今之德安县。德安农事歌系民间音乐类山歌体系,流传较为广泛,流行地区主要在德安县的西北和东北片区。
德安农事歌是德安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不断创造、丰富、完善而逐步形成的原生态歌谣,在江西民间音乐中独具特色,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民间音乐发展史及地方民间音乐发展史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
德安农事歌形成于明朝,盛行于清朝,由勤俭歌、思勤歌、薅麦歌组成。据民间老艺人说,清朝康熙年间,湖北灾民逃到德安,靠卖唱乞讨为生,将湖北的薅草歌传到德安,后逐渐被德安民间艺人所吸收,并将其融入当地民歌中,形成后来的薅麦歌。秧田歌盛行于清代中后期,据清代德安县志同治十年刊本刘性敏《田家词》中载:“一年农事重栽禾,晓起家家作铧锣。送馈小鬟憨太甚,见人也学唱秧歌。”由此可见清代中后期秧田歌在德安流传的盛况。勤俭歌的具体形成年代现已无从考证,但据民间老艺人说,祖辈几代都会唱勤俭歌,一代一代口传心授,传承下来。民国时期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勤俭歌和小调十分流行,大家你唱我和,特别热闹,特别带劲,是在田里劳作时解乏提神的有效方法。
德安农事歌融合了民间土语小调,语言形象生动、诙谐幽默,歌唱农时、节令、风俗及历史人物,寓教于人,讴歌勤俭、斥责懒惰,赞美英雄人物,追求幸福理想,艺术特色鲜明,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一领众和等,没有锣鼓或旋律器乐伴奏,一般是在田间地头劳作时而唱。演唱风格既有高亢、奔放、浑厚、质朴的高腔,又有嘹亮、悠扬、优美、朴实的平腔,拖腔悠长,旋律优美。
音律上属五声徵调式,强调主音上方五级,强调音一般出现在句中转接处或上句尾;歌曲形式均为多段歌词分别套唱同一旋律的分节歌,词体结构多为七字五句体,仅薅麦歌为五五七七字长短句体;内容朴实,乡音浓厚,饶有地方特色,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
2011年,德安农事歌被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都昌灯歌
都昌灯歌是都昌民歌中的一种民间小调,多采用徵调式和徵商结合的调性处理,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明末清初,都昌灯歌开始在都昌镇、土塘镇、徐埠镇等地传唱,晚清时流传甚广。都昌人喜欢在正月十五闹花灯时载歌载舞演唱这类灯调民歌,故称为灯歌。
都昌灯歌多是以展示男女情爱和叙事抒怀为主的一段体曲式的民间小调,采用独唱、对唱的歌唱形式,歌词通俗易懂,情感朴实真切。一般为二四拍,也有间隔插入三四拍,音乐处理上多运用颤音和上下滑音,旋律动感性强,特点鲜明。在全县广为传唱的曲目有二十多首,最具代表性的有《姑嫂望郎》《红绣鞋》《姑嫂观灯》《夫妻观灯》《染围裙》《卖棉纱》《补背褡》《打樱桃》《十绣荷包》《奉香茶》等,许多曲目久唱不衰。
其中的《姑嫂望郎》是一首两段体的叙事民歌,在音型结构和旋律处理上独具特色,全曲以十二个月开什么花为主线,“姑”唱单月,“嫂”唱双月,借花抒发对出门在外的哥哥和丈夫的思念之情。20世纪50年代初期,盲艺人黄昌冬怀着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抒发对新社会新生活的热爱,在行走乡间时,把《姑嫂望郎》中“姑”唱的曲调和歌词,稍作修改,加以衬词衬句扩充句幅,全曲3段共19字,以《奉香茶》的歌名自拉自唱,开始在都昌镇和周边乡镇传唱。《奉香茶》仍属一首徵调式民歌,不同于《姑嫂望郎》的是,该民歌多处运用颤音和上下滑音的处理,曲调更加优美动听,加之朴实无华的歌词,通俗易懂,极富感染力,一经传唱,便受到大众的喜爱。
灯歌在江西众多传统音乐作品中很有代表性。1959年3月,《姑嫂望郎》、民舞《红绣鞋》《十绣都昌》等6个节目参加江西省群众文艺会演,分别获得演出剧本、表演、演奏奖。1960年4月,《姑嫂望郎》、民间舞蹈《打岔伞》、民间舞蹈剧《红绣鞋》参加全省民间艺术会演获奖。1978年,新一代传承人邵爱群参加全省民歌演唱会,都昌灯歌《奉香茶》获得优秀节目奖,并在省广播电台录制唱片,作为《每周一歌》在全省播放。1985年,《奉香茶》作为对台广播曲目,在省电视台重新录制专题节目对台播放。1980年,《奉香茶》参加全国部分省市农民业余调演,获优秀节目奖。同年,瑞昌民歌手朱娥蓉赴中南海演唱《奉香茶》受到高度赞扬。1983年4月,都昌民歌手江新娥出席全国聂耳音乐年会,在庐山演唱了《奉香茶》《选花样》,获得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奉香茶》同年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歌曲》刊物上发表,《姑嫂望郎》《奉香茶》均收录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
2014年,都昌灯歌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瑞昌牛歌
瑞昌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素有“兴行弦歌,之声不绝”的风俗。而瑞昌民歌中的牛歌,历经元末直到现代,内容极为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多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牛”是农业生产的图腾,有牛就有歌。瑞昌牛歌始于放牛娃放牛时互相逗趣、互相夸奖、夸张炫耀、即兴说唱的歌。牛歌回荡在广阔的田野和山谷之间,表现了放牛娃的丰富生活情趣,题材广泛,旋律舒展嘹亮,感情豪放洒脱、活泼多彩。
随着社会的发展,瑞昌牛歌经过数代艺人的挖掘、整理、传承,已形成具有浓郁瑞昌地方风格和音乐特征的曲种。瑞昌牛歌的衬字较多,曲调既有句幅宽松的甩腔形式,也有句式严谨、反复演唱并伴有一定的数板穿插的自由、即兴说唱形式。几百年来,瑞昌牛歌一直流传于南义、横港、洪岭、范镇、肇陈、乐园、洪一、高丰、南阳、夏畈、黄金等山乡乡镇和码头、武蛟、白杨、赛湖等滨湖平原地区以及周边九江,湖北武穴、阳新等地。各地演唱风格独具特色。在山乡,受地理条件限制,放牛娃不能集群,单个行动多,因此,牛歌以独唱或对唱形式较多,如南阳《放牛歌》、高丰《放牛娃》、南义《打辙歌》等,声调高亢流畅;在滨湖平原地区可以集群放牛,甚至一个村、一个村的集群,这时的牛歌则以对唱或一唱众和的形式较多,如码头《铜钱歌》《角子树儿垴前白》,流庄《喂啰嗬》,码头、武蛟《我放一条牛叉牯》等牛歌,中间穿插数板,更为灵活多变,见事唱事、见物唱物、无所不唱,充分表现了劳动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幅完美的田园牧歌图。
瑞昌牛歌的曲目唱词有一些特定套路,往往以一问一答的格式出现。如《铜钱歌》里甲问:“老子单打铜钱歌,你知五十铜钱几多字?”乙答:“老子单破铜钱歌,我知五十铜钱三百字。”《角子树儿垴前白》中甲问:“么事穿青又穿白,么事穿的灰色袄,么事穿的红绿色,么事头上一点血?”乙答:“乌鸦穿青又穿白,斑鸠穿的灰色袄,野鸡穿的红绿色,凤凰头上一点血。”也有根据时序变化而演唱的牛歌,如《放牛娃》中“吃了午饭把碗丢”“日头到了紫云边”等;歌词大多以夸张的手法出现,如《打辙歌》中“风吹石磙过江河……如今公鸡能下蛋,我曾亲眼看见过,要比鸭蛋大得多”。充分展示了劳动人民的乐观向上,切题明了,深有韵味。
瑞昌牛歌曾经辉煌一时,影响很大。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具赣北瑞昌牛歌特色的代表作《大桥姑娘的嫁妆》(由瑞昌牛歌《猜数字》改编创作)参加九江地区及江西省农村会演获奖,1959年奉调上庐山为中共八届八中全会演出后,先后由江西省农垦文工团和江西省歌舞团演遍全国各地,并受邀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和人民大会堂演出,受到了中央首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赏。1964年又由江西省歌舞团带到第五届“上海之春”演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瑞昌牛歌内容丰富、情绪活跃,具有质朴的生活气息。有的旋律优美流畅,有的高亢舒展,有的情感奔放,有的似山谷回声,有的质朴浑厚,有的粗犷有力,有的优美明快,有的节奏紧凑、一气呵成,有的清秀淡雅、委婉动听,既富有山歌回荡之音,又富有水泽田园牧歌风味。
瑞昌牛歌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以色彩鲜明和独具风格的面貌立于民族音乐之林,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瑞昌牛歌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永修民歌
永修地处九江市西南地区,古艾地,至今有两千年历史。西与武宁接壤,北与德安、共青及庐山市毗邻,东与都昌隔鄱湖相望,南靠靖安、安义、新建等县(区)。东部临湖,水网纵横,渔业兴旺;中部大片地域,丘陵绵绵起伏,往东尽是平原,农业发达;西部高山叠嶂,林木繁茂,蜚声海内外的千年古刹真如寺建于云居山中。修河从湘、鄂、赣边境向东南穿流,经本县吴城注入鄱湖,古有“装不完的吴城,卸不完的汉口”之说。
悠久的文化,独特的环境,世代的文明,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永修民歌。吴城有排工号子及起肩和拉木头号子;全县流传高腔、平腔山歌,尤其西南部的马口、滩溪、云山的《拖山歌》最有特色,2013年选为第十五届全国青歌赛规定曲目。小调遍布本县,分生活小调、坐唱小调两类,南、北与戏曲互有来往,《闺女选郎》等生活小调最显泥土芳香。

继续阅读请关注公众号半字书香回复书号58333

《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白居易梁山伯:(番外)+(全文)》资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