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道德经》随谈:前文+后续(范应元宋丹丹)好看的完结小说_完本小说《道德经》随谈:前文+后续范应元宋丹丹
小说介绍
精品小说推荐《《道德经》随谈:前文+后续》,赶快加入收藏夹吧!主角是范应元宋丹丹,是作者大神“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出品的,简介如下:其实,这是对老子的一种偏见和误解。他们不仅不理解老子的处世智慧,更看不到老子的博大胸襟和悲悯情怀。历来,私心和欲望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不能和谐相处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一个身居高位的人,由于机会的便利、条件的便利,凡事更容易抢先占有,所以要拼命地去争夺外面的财物、名声、权势以壮大自己...
第5章
这种“忘我”和“舍己”的美德,其实是天地顺其自然,不刻意为之,也正是道家所推崇的无为思想。无为不仅包含着不妄为、不强为、不刻意作为,更包含着舍己忘我、不计报酬、淡泊名利。天地之道就是这样一种无欲无为状态,不为了回报而做事,把自己位置放得很低,辅助万物却甘于幕后,这种品性是老子极力赞扬的,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老子以刍狗作为比喻的天地不仁、以天长地久作为比喻的天地不自生的理论,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容易理解无为的真正含义。
虽然老子在开篇便告诉了我们“天长地久”的道理,但这显然不是本章老子要论述的核心要义,老子是以天地之德为人类立法。老子在《道德经》很多章节的写法中,大量使用比喻,借物说理,使道理更容易明白,这与和他同时期形成的《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很近似。所以老子接下来话锋一转,引申出本章的第二句:“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以“圣人”来说明人道的问题,突出圣人无我故能成大我的真谛,正是因为圣人不考虑自己的私利,才能够真正成就自己的丰功伟业,其中包含着辩证法。“无私”的“私”和“成其私”的“私”含义并不相同,“无私”的“私”是自私自利之心,而“成其私”的“私”指的是个人的价值或目标的实现,不是围绕物质财富和地位权势而来的自私自利之心,而是一种价值目标和精神追求。通俗地讲,老子所赞美的有道之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赢得爱戴;将自己置于度外,不计较利害得失,反而能使自己受益。
有人指责老子书中多讲诈术,尤其是“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一句,常被人们作为论据,认为圣人想保住自己的权位,却用了狡诈的方式,耍了一种滑头主义的手腕。其实,这是对老子的一种偏见和误解。他们不仅不理解老子的处世智慧,更看不到老子的博大胸襟和悲悯情怀。
历来,私心和欲望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不能和谐相处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一个身居高位的人,由于机会的便利、条件的便利,凡事更容易抢先占有,所以要拼命地去争夺外面的财物、名声、权势以壮大自己,自己能占有的、控制的、支配的越多,就说明自己越有能耐,越有价值。其实不然,包袱越轻,心里的纠结就越少,做事才会更好更快,而人越是无私,其实得到的东西就越多。
我们都知道,私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人都有其私。应当指出的是,私呢,往往容易让人走向极端,只看到眼前而看不到长远,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整体,只看到自己而忽视别人。圣人是怎么做事的呢?后其身而身先,越是把个人得失利益摆在最后,放在最外,大家越往前推他,往高举他,为什么呢?大家可以想象一个人做事的时候,第一想法是自己的私心私利而不顾及别人,这个人还怎么和大家友好相处?怎么能成为一个有境界的人,成为一个有领导力的人呢?深得老子心法自然之道的王阳明曾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就是心里有一个光明的善念,无论别人怎么评价都不必在意,只做最正确的决定。尤其是领导者,如果把自己的心放空,把自己的私利放弃,这时候做的决定一定是最正确的、有利全局的、最接近完美的。我们非常熟悉的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可以说是对老子“后其身”“外其身”的最佳诠释。
关于本章中“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个辩论,我们可以参考《阴符经》中的说法:“天之至私,用之至公。”这一理论通俗地讲就是大公和大私是一体的,它们之间没有界限,大私到了极点就是大公,无私到了极点同样是极度的自私。这句话在本章中的体现就是,得道的圣人效法天地之德,“无私”行为表现在退让、不争、忘我、自然上,虽然这么做是去掉所有的自我,毫不在意个人的利益,但是却成就了自己光耀千古的美名和事业,永远站在了人群的制高点,这也就是“故能成其私”。在这里,“成其私”不是无私的目的,而是无私的自然结果,我们不能把目的和结果混为一谈。明白了这句话的奥秘,我们来看在现实生活的具体运用,职场上的公而忘私,战场上的身先士卒,这些运用至上原则的“圣人”,他们在成就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最高处成就自己。比如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以及我们都非常熟悉的雷锋,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刻意准备,而是自然而然为之,他们心里永远装着别人、装着大众,人们也会永远爱戴他们,他们全心全意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着一种“向上”的人生姿态和“向善”的价值追求,这种精神已成为一面旗帜,成为全人类范围内共有的精神财富。反之,如果我们太在意自身,如果我们一心自我经营,老是往前抢,锱铢必较,反而什么都得不到,什么都做不成。就像手握流沙,握得越紧,流失得越快、越多,最终一无所获。大公即是大私,先将自己的利益放置在一边,用无为无私的精神奉献、做事,反而能够在最高处成就自己。所以,克服私心是我们一生需要持续进行的修炼。
生活当中,我们若能保持一种平和平淡的心态,把自己放得靠后一些,边缘一些,那么生活就会快乐一些,生命就会长久一些。
(撰稿人:宋丹丹李晓英)作者小语:
老子习惯借物说理,由理及用,指导我们的人生:以天地不自生为人类立法,追求上善若水的至高境界。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请大家思考一下,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是我们离不开,甚至决定着我们的生命能不能延续?答案很明确,那就是水。在一般人看来非常普通的水,在老子心目中,却有着非同寻常的含义。
老子告诉我们,上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处于众人所厌恶的低洼之处,所以最接近道。居处选择低下之处,内心以深藏静默为善,待人以真诚相爱为善,说话守信,施政公正,做事发挥所长,行动选择时机。正因为他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才不会有怨咎与过失。
第八章的内容,一是讲述水的美德,一是讲述什么是好的选择。可以分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若水:上善,是最高的美德和最好的品质。意思是达到上善境界的人如同水一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众人之所恶:水不与人相争,常常处在卑下、低洼的地方。几于道:几,接近,近于。意思是水最接近于道。
老子观水悟道,首先体悟出“水善利万物”,人类的生存、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水。水将各种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优点集于一身,是其他任何物质都无法比拟的。
水是生命之源。俗话说:“雨露滋润禾苗壮。”没有水的灌溉与滋润,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品的农作物、动植物不可能茁壮成长,离开了粮食、肉类、蛋类、水果,人类恐怕难以很好地生存。
水是社会之本。中国以农立国,都江堰的水利工程两千多年了,仍在发挥着调蓄分洪、农业灌溉作用;遍布江河上游的一座座水力发电站,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电力;遍布世界五大洋的航运,以廉价的物流成本,促进了贸易流通和经济发展。
水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核心仍然是水。有了绿水,才有青山。否则,则是石漠化、荒漠化。建设生态文明,营造优美环境依然需要水,水展示着柔美,蕴含着灵气,显露着秀气。
即便“善利万物”,水依然不与万物相争,不仅如此,还善于居处在低洼卑下之地,容纳包容着一切。同时,水无常形,能够随机而动,应时变化。水可大可小,可静可动,可柔可刚;遇圆则圆,遇方则方。尽管形体可以随时改变,但水分子始终没有变,“善利万物”、处下不争的本质也没有变。因此,老子从中体悟出水性就是“道”性,水德就是“道”德,水对世间万物的一视同仁、宽厚包容、无私无欲,正是“道”性的生动展示。人们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道”,但人们从一刻也离不开的水中,能够悟出“道”来。所以,老子才说水“几于道”。
第二个层面,老子紧承上文,围绕什么是最好的选择,提出了“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从社会人生视角阐述怎样才能做到“上善若水”,提出了七个方法:
一是“居善地”。善:意动用法,以……为善的意思,以下六句中,“善”的用法相同。本义是居住以好的地方为善,引申为把自己放在比较低下的位置,以低姿态和低调处世。再说通俗一点,就是待在自己应该待的地方。
二是“心善渊”。本义是心态以沉静为善,引申为心态要像深潭一样清澈平静,始终处于心无纤尘、少私寡欲、淡泊名利、平静平和、不受任何诱惑搅扰的状态。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林则徐的“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对“心善渊”的绝好解释。
三是“与善仁”。本义是为人处世以仁慈关爱为善,引申为与人交往要心存友善,以仁厚之心处世。对强者要尊重,对弱者要理解和嘉许。如果对强者、弱者都能待之以仁,就可赢得众人之力,就能够无所而不成、无往而不胜。
四是“言善信”。本义是说话以守信为善,引申为言必信,行必果,说话要讲信用。诚信是人类社会的基石,是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需要。要想收获诚信,就必须播下诚信的种子,诚信待人。
五是“政善治”。本义是施政以公正为善,引申为以“无为而治”的方式施政,像水那样永远追求“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实施有效治理,并让社会成员拥有获得感、幸福感。
六是“事善能”。本义是做事以发挥才能为善,引申为做力所能及、能够展示才能的事。人的才能有大小,勉强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或者放弃做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符合“事善能”的自然法则。
七是“动善时”。本义是行动以把握时机为善,引申为审时度势,应时而动。这既取决于天下发展大势,也取决于个人的眼光和阅历。善于抓住机遇,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事半功倍,达到预期目的。
如果能像水那样,把老子要求的“七善”都做得恰到好处,就会进入“上善若水”的境界,还有什么可争的呢?所以就进入了本章的第三个层面:“夫唯不争,故无尤。”尤指的是埋怨和怨咎。像水那样利于万物,与世无争,就不会有怨咎与过失。
善居卑下低洼之地,处处显示不争,这是水最为突出的特性,也是为人处世、处理社会关系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姿态。这真正是充满了大智慧的为人处世、社会治理之道啊!
继续阅读请关注公众号《半字书香》回复书号【86492】
为您推荐
小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