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道德经》随谈范应元宋丹丹大结局(范应元宋丹丹)好看的完结小说_完本小说《道德经》随谈范应元宋丹丹大结局范应元宋丹丹

《道德经》随谈范应元宋丹丹大结局

《道德经》随谈范应元宋丹丹大结局

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

本文标签:

小说推荐《《道德经》随谈范应元宋丹丹大结局》震撼来袭,此文是作者“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的精编之作,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范应元宋丹丹,小说中具体讲述了:《道德经》一书,不讲历史人物,不讲历史事件,老子喜欢用隐喻的方式说明道理。...

来源:ygxcx   主角: 范应元宋丹丹   时间:2025-05-11 12:41:21

小说介绍

小说推荐《《道德经》随谈范应元宋丹丹大结局》震撼来袭,此文是作者“陈大明、宋丹丹、李晓英”的精编之作,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范应元宋丹丹,小说中具体讲述了:老子以夷、希、微“三者”,描摹作为宇宙本体和始源的大道超越人类视觉、听觉与感觉的特征,而且“三者”浑融为“一”,空虚恍惚,无形无象,老子称之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道体幽微精妙,如何才能把握它呢?老子提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古之道”,就是古已存在、永恒普遍的自然大道;“今之有”,就是现实大...

第9章

在老子看来,道是浑然一体、无边无际、不可名状、无形无象的,也是人们凭着感官知觉无法具体触及的,但它又似无实有,无处不在,并时时刻刻发挥着功用。人们只要守道、悟道、体道,掌握了古有之道的规律和法则,就可以认识宇宙万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并以这种对大道特性与规律的体悟与把握,认识现实世界,治理现实社会。
老子以夷、希、微“三者”,描摹作为宇宙本体和始源的大道超越人类视觉、听觉与感觉的特征,而且“三者”浑融为“一”,空虚恍惚,无形无象,老子称之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道体幽微精妙,如何才能把握它呢?老子提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古之道”,就是古已存在、永恒普遍的自然大道;“今之有”,就是现实大千世界的万有实象。如果能够根据古已存在、永恒普遍的自然大道,统御、处置现实世界的万有实象,也就是认识、通晓了大道的始源,这就叫“道纪”。认识通晓了“道纪”,就是真正掌握了大道的规律。
陈大明值得注意的是,老子所说的夷、希、微“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的“一”,是在描摹“道”,也是在描摹“一”,在这里,“道”就是“一”,“一”就是“道”。正如韩非子所说:“道无双,故曰一。”(《韩非子·扬权》)又如庄子所说:“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应当指出的是,这是八十一章《道德经》中,不多的直接描写“道”究竟长什么样的一章。老子试图摹画出“道”的形象,向人们呈现出“道”的形状和样态。“夷”“希”“微”也好,“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罢,凸显的均是“道”“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似无若有、似有若无的特性和样态。这里,老子既描摹了“道”的样态,又强调了“道”的功用,回答了“道是什么”,怎样认识和把握“道纪”亦即道的规律,更好地运用于现实世界的修身养性、治国理世实践问题。
老子正是通过对“道”的样态与特性的描摹,强调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重要性。换句话说,老子是在强调应向历史要经验。西方有一句古老的名言:“一个人如果不了解他出生以前的历史,那就永远长不大。”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人们无法事必躬亲,前人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恰恰是今天的宝贵财富。大家都熟知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就是这样。世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从天文学开始的,天文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早在一千多年前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并且这种学说还被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所掌握,进而成为压制人们思想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波兰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这无疑是人类思想史以及科学史上的巨大进步,开阔了人们长久以来被蒙蔽的视野。哥白尼的发现,正是由于前人在科技以及思维上巨大进步的推动。19世纪,牛顿提出了著名的三大定律,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可是人类由于技术的进步已经不能满足于仅在地球上发展,还要向太空进军,牛顿的三大定律也就满足不了这一需要了,因此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随着太空探测器的发射和人们对宇宙空间认识的深化,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又被量子时空理论所充实,科学家试图将相对论与宇宙大爆炸理论统一在量子时空框架内,以回答新的问题,并用来指导对新的未知世界的认识与探索。科学史上的进步无不彰示着人类在知识积累以及历史经验上的进步,这些都浸透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道理。
宋丹丹同样,老子的这一观点,也包含着借鉴前人治国理世经验教训,更好地治理当今天下的道理。曾国藩的老师唐鉴告诫他的“经济不外读史”,唐太宗李世民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宋代司马光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编撰《资治通鉴》,目的都在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可见,老子所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就是要善于向历史要经验,要求我们做一个善于了解历史、善于把握历史规律、善于避免历史上同类错误发生的人。
陈大明总之,老子用他富有个性的抽象玄远的语言,充分论证“道”作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实体不易感知、不易认识的基本性质,但同时又着重肯定了“道”对万事万物的主宰地位与指导意义,揭示了“道”广大无边的伟力、恍惚虚无的特征和微妙玄通的本质。强调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善于向历史要经验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值得我们认真体悟。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老子所描述的“道”存在于宇宙天地间,是玄妙精深、恍惚不可捉摸的。但在人世间,“道”也是存在的,它的特性体现在得道之人的身上。
通过老子对得道之士这一番详尽的描述,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位模糊又似清晰的得道之士正在缓缓地向我们走来。“道”是微妙玄深、不可捉摸的,而得道之士呢,他同玄妙的“道”一样,静谧幽沉,达到了深不可测的地步。尽管不可识,但老子还是用诗歌一般的七个排比句,从不同侧面为我们描述了得道之士的品性和风范,对他们的风貌和人格形态作了一番“强为之容”的描述。下面,我们就逐一了解。
首先是“豫兮若冬涉川”。“豫”并不是犹豫不决,而是有所思考有所准备,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凡事以预立而不劳”,一件事不经过深思熟虑绝不轻易下结论、定调子,一举一动毫不含糊。“若冬涉川”,是指冬天人站在结冰的河边,若要渡河一定是有所准备才能迈步前行的。这句话写出了得道之士做事时时小心,步步谨慎的特点。《诗经》里我们非常熟悉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同样是形容小心谨慎,这和老子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凡事都从忙中错,谁人知向静中修”的生活中,有些人做人做事从容豫逸,表面看似乎一点儿都不紧张,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举手投足之间早已考虑周详,做了最适当的决定。
“犹兮若畏四邻”意思是得道之人行事谨慎警惕,像是害怕四周有敌人进攻一样。做事谨慎警惕,自然就会减少一些损失和伤害,尤其是当事情就要成功或是胜利在望时,更不要放松警惕,这也就是老子常说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得道之人同时具有庄重的品格,“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释”。其中的“俨”是指肃然庄重,如同在人家家里做客,严肃而不放肆,洒脱而不拘谨;“涣”是流散消散,如同冰块缓缓消融一般,融和而不排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得道之人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形下都端庄严谨,能够把握分寸,与人交往不分亲疏远近,亲和温暖犹如春风拂面,冰雪消融。《礼记》开篇中“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这九个字说的也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待人恭敬有礼,态度端庄稳重,言语温和沉静。
另外,“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这三句比较好理解,是说得道之士淳朴坦荡,旷远豁达,浑厚宽容,胸怀犹如深山幽谷,犹如浩瀚大海,不仅容得下人,更能容得下事、容得下言。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虚怀若谷”就是出自“旷兮其若谷”这五个字。著名典故《完璧归赵》中的和氏璧,这块天下奇宝为大家所熟知,而它背后却有着一段悲壮的故事。据先秦文献记载,楚人卞和在荆山发现一块罕见的璞玉,先后将它献给厉王和武王,想不到两位君王都认为卞和是骗子,以欺君之罪砍去卞和的左右脚。卞和第三次献玉感动了楚文王,文王命令玉匠加以琢磨,才发现这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为了感谢卞和的坚持,文王便将这块美玉命名为“和氏璧”。能够持守正道的人往往也像这块著名的和氏璧,乍看之下,并不知道他的不凡之处。他就像质朴的原木,就像空旷的山谷,就像混沌的大海,可是原木拥有雕琢成各种形状的可能,山谷拥有开阔的空间,而大海的混浊,则是因为它汇聚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水流。所以,得道之人看似平庸,实则他们低调谦逊,海纳百川,包容大度,有着大智若愚的格局。正如《菜根谭》所说:“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那些看似精明老练的人,他们或许是能人,但绝不是最高境界的“至人”,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雅量和胸怀。
这诗一般的七句排比刻画出了得道者的样貌和心境:谨慎、警惕、端庄、温暖、厚道、旷达、包容。这显然是老子比较看重的品格素养和境界。在老子的描述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得道的先贤举手投足间无不体现道的特质。他们深知道的严谨,所以凡事三思而行;深知道的深远,所以心怀敬畏,从不妄自菲薄,而是敦厚朴实,深藏不露,韬光养晦,蓄势待发。所以老子心目中明智的人,是谨慎的人,是谦逊的人,是小心的人,是朴实的人。
得道之士是怎样做到这些的呢?所以本章的后半段便由对人格特征的描述,转向对行为方式的关注,表现出对什么是理想人格的追问。
老子接着说:“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点出了世俗之人和得道之人的差别,就差在这静定的功夫和精神活动的状况上。我们都知道,一杯浑浊的水,放着不动,时间久了杂质自然就沉淀下来转浊为清,成为一杯清水。如果老是摇晃它,这个杯子里的水永远都是浑浊的。那么由浊到静,由静到清,这三个阶段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静”,静如何体现,就在这“徐”的过程。“徐”字老子用得恰如其分,意思就是要有耐心,要慢慢地来,才能由浊到清,这是一个逐渐趋向安和静的过程,体现的就是静定的功夫。正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越遇到事情,越要让自己先静下来,在冷静中方能更好地审时度势,所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想要拥有大智慧那就更需要宁静。《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同老子的这句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静”只是一个方面,静到极点后要逐渐动起来,只有动起来,才能生生不息,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徐生”。但此处的“动”不是盲从乱动,不是浊世中的随波逐流。真正的动,是静定之后的明白和精进。“浊”和“清”对立,“安”和“生”对立,一方面,“浊”是动荡的状态,得道之士在动荡的状态中,透过“静”的功夫,静定持心,转入清明的境界,这是动极而静的生命活动过程;而另一方面,在长久沉静安定之后又能逐渐生动起来,趋向于创造性的活动,这是静极而动、动之徐生的生命活动过程。“静”和“动”是生命生生不息的两大原动力,它们之间,透露着“动静相养”的辩证思维。这种相反相成的思维方式和道理告诉我们,得道者的状态并不是一潭死水,不是形如槁木,不是呆板僵滞,而是可以静之动之、清之生之的,但是要徐,要慢一点儿,要克服浮躁。20世纪哲学界影响巨大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这两句话用汉字写在硬纸片上,悬挂于他的山庄书斋墙壁上,由此可见海德格尔对老子思想的崇敬。
所以我们宁可要敦厚朴实一点儿、谦卑忍让一点儿,也不要张扬、盈满僵硬。从这一点上我们便可以看出老子强调的是不要满、不要盈,他是从毋满毋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盈”就是满,可以理解为追求某种终极的状态,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常常体认到自己的缺陷空白,有道是“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盈满,只会让我们故步自封,不盈,才有徐清徐生的余地。光是不自满是不够的,还要放低姿态,才能使好的意见源源不绝而来,也才能真正达到“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的境界。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不欲盈”。一个人收放有度的生命活动过程,恰恰是基于对自身的正确认知,时时保持自观、自省、自慎、自律、自谦的品质和智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自满不欲盈,吐故而常新,唯有这般,才有空间,才有未来。
(撰稿人:宋丹丹李晓英)作者小语: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天道圆圆,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在这一章着重谈了认识和把握天道规律的方法,并指出准确把握并运用天道规律的重要作用。这一章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说:追求“虚”,要达到极点;守住“静”,要完全入定。万物一齐兴起生长,我就从这里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天道圆转,周而复始,各自要返回到它们的本根。返回本根叫作寂静,寂静叫作回归本来状态。回归本来状态叫作永恒的规律,认识永恒的规律叫作明智。不认识和把握规律,轻举妄动就会招致凶险。认识和把握规律才会包容万物,包容万物才会坦荡公平,坦荡公平才会普遍周全,普遍周全才会合乎自然,合乎自然才会与道同行,与道同行才会保持长久,一生一世才不会有危险。
这一章可以分三个意群来理解。
第一个意群:从开篇到“吾以观复”。
致虚极:致,达到。虚,虚空,没有任何杂念与欲望。极,极端、顶点。意思是达到极端的空虚无欲,不存在任何功利目的,不抱有任何固执、偏见。
守静笃:笃,笃实、诚笃、坚定不移。意思是持守彻底的清静。

继续阅读请关注公众号半字书香回复书号86492

为您推荐

小说标签